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不仅降低了反射率,让观众看得更清楚,还能有效隔绝紫外线,给文物一个更安全的微环境。
伴随着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落幕,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,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让博物馆展陈、服务、安防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些变化既体现在数字技术为展览带来的炫目效果,也体现在博物馆展厅许多不起眼的角落。例如,博物馆展柜的玻璃就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,悄悄发生着改变。
艺术收藏展示早在14世纪就已开始。当时的人们找不到一种既不妨碍观赏,又能保护文物的材料,因此文物、艺术品仅仅被摆放在木托、桌子之上,条件稍好的就用博古架分门别类展示。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,文物只能摆在特定环境中供皇亲贵戚把玩鉴赏,阻断了藏品对公众开放的可能。
中国博物馆玻璃的研发、应用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。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人物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由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——南通博物苑。此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玻璃的能力,文物只得存放在传统的木几、博古架中,文物安全也只能依靠道德的约束和安防人员的威慑。1925年故宫博物院创立之时,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家平板玻璃生产工厂,平板玻璃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,使其展陈形式得以改善。这时期设计的中式展柜主要以我国传统家具的形制结构为外观基础,并充分考虑展品对外展示和安全防护的需要,将玻璃嵌入木质结构之中,“金丝楠木配平板玻璃”或许就是当时展柜的顶级配置了。众多珍品被陈列在新型展柜之中,尽显高贵华美,明清帝王所用所藏的传世珍品得以呈现在广大民众眼前。
然而,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开启方式十分繁琐,木质柜体与玻璃之间都有木硝子锁住确保安全,打开时需要先卸下木硝子,打开机关,小心翼翼地将玻璃搬下来,才能取出文物。这为文物的日常保养和换展增添了不少困难。